宝安 | 公明 | 松山湖片区 | 大朗 | 临深片区 | 沙田 | 虎门 | 万江 | 石碣 | 石龙 | 茶山 | 石排 | 企石 | 横沥 | 桥头 | 谢岗 | 常平 | 东城 | 厚街 | 中堂 | 道滘 | 凤岗 | 塘厦 | 清溪 | 东部片区 | 水乡片区 | 滨海新区 | 惠州博罗 | 惠阳 | 石湾 | 惠城区 | 惠东
热门区域厂房出租推荐
战略新兴产业成为东莞新经济增长点
2013-11-13
昨日下午,一场主题以“科技创新绘就转型升级之路”的媒体集中采访活动举行,市经信局局长冼周恩、市科技局副局长吴美良及东莞康达新能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剑山受邀接受采访。近年来,在科技创新的培育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传统产业也得到了改造和提升。
战略新兴产业成新经济增长点
东莞坚持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对项目立项及科技企业进行重点扶持。2012年,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54.96亿元,同比增长20.6%,增速比全市规上(规模以上)快9.0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204.56亿元,同比增长15.8%,比全市规上快10.2个百分点,总量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11.8%,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30.4%。
以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产业、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为代表的一批新兴技术、新兴项目和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东莞重点培育的LED产业已形成了涵盖衬底材料、封装、芯片、应用及配套等多个环节的完善产业链,2012年实现产值150亿元,比2011年增长20%;涌现了东莞勤上、福地电子、帝光、中镓半导体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
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东莞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科技、高效装备加强传统产业的信息化与自动化,降低劳动力成本,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全市组建了15家公共技术创新平台,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自2007年成立以来,针对家具、电子制造、模具、毛纺等行业的重大需求,自主研发了十几类行业关键装备,申请知识产权100多项。由该院开发的数控电脑毛织装备,每台设备效率相当于8台手摇织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推进了东莞毛织产业的转型升级。
目前东莞全市拥有22个专业镇,组建了12个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为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服务。
产学研结合:东莞科技创新的制胜法宝
“科技合作专线”拓展校企合作新途径
近年来,东莞政府下大力气当好“红娘”,促成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姻”,通过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全市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产学研结合成为东莞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法宝”。
市科技部门从1997年开始,主动牵头以“科技考察专线”的形式,率领一批企业拜访国内外有关高校院所,开展科技考察和项目对接活动。这种“登门对接”活动受到了企业和院校的热烈响应。
针对企业的项目和技术需求,东莞每年组织4-5次科技考察活动。去年,市主要领导还亲自率团拜访了科技部、商务部、教育部等部委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10多家高校院所。目前,全市已与全国10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达成约1500项产学研合作项目,其中约70%以上的项目顺利实现产业化。
原来一些技术水平、生产效能较低的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获得了所需的项目和技术,提升了研发水平,扩大了生产规模,找到了企业新的增长点,产品技术含量和企业竞争力大大提升。广东银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参加产学研对接活动,与上海交通大学达成了“高等级道路用高性能废橡塑改性沥青的开发与应用”项目合作。此项目2009年投产,当年产值已达1.4亿元,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不断开拓新的客户群体,形成了公司最大的经济增长点,为该公司成功上市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东莞全市联合高校院所已组建市级以上企业工程中心130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46个,引进企业科技特派员587人。
市校共建公共平台助推产业升级
2006年以来,东莞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组建了东莞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东莞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新中心、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等15个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在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之下,各公共平台之间相互整合资源、协同攻关,进一步组建成立了东莞产业支援联盟,为企业提供一体化、全方位的共享平台。
截至目前,各公共创新平台已面向家具、毛织、食品、服装、造纸、鞋业等传统产业,在产品研发、设计、检测等方面累计服务企业近2万家,带动企业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近20亿元。此外,这些平台还承担了国家和省市各类科技计划120余项,孵化、引进各类科技企业50余家。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获批广东省“数控一代”技术服务平台,与大朗镇合作推进“一校一镇”行动计划,其开发的数控电脑毛织装备,每台设备效率相当于8台手摇织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大朗镇毛织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当前,东莞还在松山湖高新区加快建设大学创新城,将再引进组建10-15个创新平台,打造服务转型升级的高校创新平台集聚区。
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破解“单打独斗”
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通过整合优势产业上下游资源,改变以往中小企业“单打独斗”的发展思路。该联盟组织一批在产业各技术环节具有科研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一批龙头企业组建联盟,同意制定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理出束缚产业跨越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瓶颈,组织联合攻关。
目前,东莞全市已经在数字装备、RFID、卫星导航、LED、云计算、智能玩具等领域牵头组建了10个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并依托创新联盟联合突破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积极推动东莞LED、电动汽车、物联网、新能源、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自主开发了“三新”电动汽车——由新车型、新轻量化结构、新动力总成组成的新一代轻量化纯电动汽车。其下属孵化企业东莞三新电动汽车技术有限公司与深圳市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打造“五洲龙-新龙(暂定)”新型轻量化纯电动中巴品牌。2012年,双方合作生产的40辆新型轻量化纯电动中巴被应用于东莞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
400多个项目在合作周找到“婆家”
东莞每年举办“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活动,邀请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校院所,到东莞与企业开展洽谈合作,累计签约产学研项目超过400个,且大部分项目已实现产业化。在2010年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上,东莞市蓝冠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与广东工业大学签订“高效节能家用型空气能热水器关键技术与产品系列的研发”合作项目,建立了“东莞市蓝冠环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工业大学产学研基地”,为双方开展一系列技术交流和项目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平台。
此外,东莞还大力引导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申报国家和省的项目。2012年,东莞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共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01项,获得经费4.2亿元。通过承接这些项目,东莞在数字装备、电线电缆、卫星导航、云计算、数控一代、电动汽车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增强了产业竞争力。